阅读

同样讽刺拜金,美国人喜欢,中国观众为何不买账

时间:2018-12-05 19:46 来源:网络 作者: 菜叶

图集

《摘金奇缘》做出了颠覆性的突破,好莱坞大银幕上终于出现了深情的亚裔男主。

《摘金奇缘》剧照,身为豪门婆婆的杨紫琼(左)和儿子及其女朋友。

    1993年上映的《喜福会》通过讲述三代女性的移民故事,表现中西方文化冲突、代际冲突和女性意识觉醒。

  上周五,好莱坞全亚裔班底新作《摘金奇缘》在中国内地上映,几乎没在社交网站上激起几朵水花。上映后第一个周末过去,《摘金奇缘》的全国票房仍未破千万大关,日票房远低于上映已久的《毒液:致命守护者》《神奇动物2》《无敌破坏王2》《憨豆特工3》,甚至周六票房败给了豆瓣评分5.7的《亡命救赎》。与此同时,观众的差评却纷至沓来,让这部来自好莱坞、号称“献给亚洲的情书”的电影陷入了尴尬境地。

  《摘金奇缘》是2018年最受瞩目的好莱坞现象级电影。它不只是今夏北美暑期档票房黑马,还是全亚裔阵容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标志。在《摘金奇缘》之后,北美史无前例同时上映了三部亚裔题材电影,更有多部亚裔题材影片被各大片厂争相开发。这样一部讲述亚裔生活又自带光环的电影,为什么中国观众不买账?

  麻雀变凤凰和亚裔无关

  在媒体的宣传标签上,总不忘提到《摘金奇缘》是“好莱坞继《喜福会》之后25年来第一部讲述亚裔故事、并全部由亚裔主创人员创作、亚裔演员出演的主流大片”。听起来扬眉吐气,更会让人联想到两部电影在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和血缘相通。同是在好莱坞大片中拼杀出来的亚裔电影,总该有相似的DNA和艺术逻辑。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两部电影的诞生年代不同,类型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历史价值,气质上更是南辕北辙。1993年上映的《喜福会》是一块被主流电影体系忽略的文化里程碑,它根植于美国亚裔群体,通过讲述三代女性的移民故事,细腻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代际冲突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喜福会》的故事并不限于此时此地,它具有年代感和东方传奇色彩,是一段绵延起伏的感情联结、无法预料的人生际遇。

  而《摘金奇缘》的故事撇开亚裔群体依然成立——“亚裔”外衣下包裹着多年前我们熟悉的“灰姑娘和王子”、“麻雀变凤凰”等浪漫爱情的原型。故事本身并不特别,沿着老式“神经喜剧”的路子,试图用爱情来消弭阶级与财富的不平等,但奢侈的婚礼和誓词之间无法带来导演期待的泪点。“无论金钱带来多少痛苦和快乐,让世界运转的仍然是爱”,这一主题淹没在虚浮的豪华场景里,被过度狂欢的大场面拖累了。IMDB上也有外国网友毫不掩饰鄙夷,称之为“明晃晃的拜金主义”。

  除了“爱情价更高”之外,《摘金奇缘》还试图表现 “中西方文化冲突”,可惜这样的尝试也宣告失败。片中,身为豪门婆婆的杨紫琼总在强调亚裔美国人和亚裔人在价值观上的分歧:亚裔美国人太以自我为中心,不像亚裔,愿意把家庭当做一切。但片中的桥段所呈现出来的,只能印证准儿媳和婆婆之间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杨紫琼为何指责和当年自己经历相似的瑞秋呢?经过了这么多年煎熬,杨紫琼已融入了“老钱”一族。来自平民阶层的瑞秋,对杨氏家族资本毫无贡献,自然应该被舍弃。

  《摘金奇缘》沦为我们熟悉的高智商媳妇斗豪门的玛丽苏故事。婆婆对准儿媳家庭“丑闻”的指摘、豪门恩怨的复杂关系、奶奶关注瑞秋是否有一张有福气的脸,这些相似片段总在狗血电视剧里神出鬼没,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戏码。

  相比之下,《喜福会》的镜头语言、讲述方式和精神内核具有东方审美,像画轴一般展开,思绪在回忆中抽丝剥茧,不同时空交汇,带来情感碰撞和内心冲突。25年过后,打着亚裔招牌的《摘金奇缘》却只是一部“亚裔配方”的好莱坞电影,与亚裔的内心世界无关。再加上卡司阵容相对陌生,国人对《摘金奇缘》天然缺乏亲近感,票房扑街也在情理之中。

  好莱坞拍亚裔面孔并不代表亚裔摆脱“他者”身份

  《摘金奇缘》明明是个老套的故事,为什么能在好莱坞掀起风浪?答案在《卫报》的评论文章标题中可见一斑,“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