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数码家电 >
阅读

一个好的成长型人格(什么是一个理想型的人格)

时间:2023-06-22 23:05 来源:网络 作者: 小叶

简介:▲「此念」嘉宾 董梅 导读 在中国文化下,一个理想型的人格是怎么样?分为几个段位?而你又处在哪一个段位?又

【红叶网探索分享】

▲「此念」嘉宾 董梅

导读

在中国文化下,一个理想型的人格是怎么样?分为几个段位?而你又处在哪一个段位?又有什么样的方法能逐级提升?又有怎么样伟大作品与伟大的人能值得去细细品味?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董梅老师,总结了五个结构。从一个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开始,层层深入,构建出一个完整、丰满的理想型人格。

点此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董梅 第三期

董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学者

汉语言文学硕士

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开设《董梅讲透红楼梦》网络课程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理想型人格的五个层次

一个人能够从一个文化体系里面有什么样的学习,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提取出了一个结构,可能有些抽象,但本来它有很丰富的内在支柱,和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有关系的。

就是“敏于感、富于情,正于性、通于思、见于道”,它本来是中国文化这个体系内所可能生成的一种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作用于人格的成长,可能会生成什么样的一个理想型人格。

今天我们先来讲前三个层次“敏于感、富于情,正于性”。首先“敏感、有情”,98迷吧,就是要对自己负责,成为一个处于良好的状态、丰富的、成为有生命感受力的个体,能够有情有趣的生活。然后再“正于性”,就是人性向善,利于他人,心怀天下。

02敏于感、富于情,构建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我们讨论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对于它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它是表达人类的情感的。

所以我们考虑当作一个中国人的感情,有50%是要问你和外界有没有建立起处于良好的状态的联系,或者说你有没有善用自己的五官,你有没有善用自己的眼睛,善用耳朵。从周围的大千地球,万物之中能够见我所见,听我所听,看到该看的,听到该听的。然后收摄入自己的内心之中,和内在的情相交合一处。

感和情两者,一种是外来的,经由我们的感官体系、神经体系的作用和外部地球而来。另一部分是情,在《礼记》里已经有定义,“人生而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我们的根性。人要能够看到它、善待它,就是善待自己生命内在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同时又能通过它和外部地球建立顺畅、完整、处于良好的状态的联系。

对孩子而言,一个幼儿从降生到成长,他的感觉和知觉体系成型的这个阶段里,我们有没有给他以适宜的引导,使他建立起处于良好的状态的感,和自己内心的处于良好的状态的情结合在一起。

本来地球就在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花草草、风云雨雪都在那儿,你有没有感知到它,有没有把它接纳入你的内心地球之中,当作家长对于孩子你有什么样的引导。

城市文化中的元素都是值得了解和学习的,但是有没有同时让他看到蓝天白云,有没有使他意识到这些是他的地球之中应该有的主要的组成部分。花花草草、小蝴蝶飞过、蚂蚁在搬家,有的孩子他会关注到,他碰触一下那个昆虫就会迅速想要跑,他会觉得它胆怯了,实际上他是把那个地球已经纳入自己的感觉地球之中去了。

当作一个中国人,首先敏于感、富于情,你要是一个内心丰满的人,而不是一个乏味的人。这个乏味不仅仅是相对于趣味而言的,就是你是不是一个内心贫乏的人?在你的生命关注之中都有哪些基本问题?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我觉得“敏于感、富于情”,这个应该是我们在讨论处于良好的状态人格之中都应该具备的基础,它是地基。但是我说的敏于感不是我们今天的那种过于敏感,而是感知力、觉察力,不是过敏。

你能成为一个处于良好的状态的、丰富的,不乏生命感受力、感知力的生命个体。之前流行过一句话“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本来满足了这两点,有趣的灵魂会随处皆是。

03正于性,心怀广众,突破小我人格

如果在前两个阶段停留下来、固化下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会生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完全在自己的个人范畴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情趣的范围内。所以人格是需要进展的,这个进展是需要升华的、需要更进一步的。所以这五个结构本来是一个不断登高的过程。

冲破自我,成为一个在自己的生命关注之中能够容纳他人、能够关注他人并且共情于他人,这样的人,这就是正于性。

“性”是大家读《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情和性之间的差别是,情是附欲而生的,它是有个体性的。但是性是我们从人性之共同所提取出来的,它是人类所共有的。能够提取出来的最基本点是什么?就是“性善”。

有学生会问我:“老师您真的是性善说,是相信人性善的吗?”本来我是相信人性兼善恶的,但是我更加坚信人性向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是多面的。但是我相信人类在这样的进程之中,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格进展进程之中,是向善而生的,我们是有自我克服性的,人性是有自净功能的。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向善本来就是利他,在中国的文化的范畴内所生成的,本来我们的文化的主体——儒家,就是讨论人和群体关系,以及群体理想。它的支撑、核心,就是仁,仁是什么?仁者爱人,本来就是利他。

如果我们能够以“正于性”当作自己的要求,那么你的视野之中就不会只有自己了,就不会只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有他人之喜怒哀乐,这个可能是一个次第。

你首先能够注意到你的身边人,你的亲人、家人、友人,更推而广之及于众人,可能和我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我也能以他之痛为痛,甚至以他之乐为乐。这个时候本来人已经完成了对于自己的小我人格的突破。

这些本来都不是抽象的,我们的文学里面大量的作品之所以会生成,本来都是因为有“正于性”这个层次,在内在当作一个人格的支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已经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就是我们眼中、心中都能够有众人、有众生,以儒家的语言而言就是你能有苍生。这个时候就能够体会什么叫“浩然之气”,什么叫“正气”了。

“浩然之气”它不是一个虚词,真正能够塞于天地之间的,不是你把自己能塞于天地之间,是你能够真的心怀广众,才干够产生这样的大命题推动下的崇高感。

结 语

“敏于感、富于情”在对自己负责,成为一个处于良好的状态、丰富的个体,构建自己有情有趣的生活的同时,又能“正于性”,利于他人,基于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我们才干一步步地向上攀升,进入到下一个层次。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沿着五个层次的结构,进入到更大的时间、空间维度“通于思、见于道”的层次,带入古代观的观察和思考,看看拥有这两种维度的不同的伟大的人是如何超越生死,活在此时此刻的广阔天地之间。

2020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每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中国科普网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中国科普网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解读: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王昱珩 水哥解读:《最强大脑》中国战队队长之一

史炎|脱口秀演员,噗哧学院院长

李松蔚|心理学中国科普网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等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

约翰·贝曼|地球顶级萨提亚家庭医治大师

奥托•夏莫 解读: U型理论创始人

周芳 解读: 纪录片《水下中国》导演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红叶网